栏目分类
股指期货配资公司
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股票配资交流平台,让该死的腐朽死去,让伟大的重生伟大。
东西南北,秦帝国建立的华夏大地不断的延伸,血脉侵染,骨架重生。向东剑指最后的战国齐国,向北荡平代地的残赵、辽东的残燕,
自夏商西周后,历经东周的春秋乱世和战国风云,华夏又浴血重生。
公元前222年,大将军王贲率10万秦军飞骑,纵横千里,轻取辽东残燕,俘获准备北遁匈奴的燕王喜君臣。周天子姬氏后人姬喜,有辱先人燕召公姬奭,先是遣送数百侍女妃子入军营激励士气,后谋划北逃投奔匈奴外贼。反观残赵代王赵嘉,以死战殉祖之志,对战王贲的秦军,重创秦军,虽败犹荣。
公园前221年开春,大将王贲又率6万秦军,在巨野泽西岸一击即溃30万齐军。六万秦军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一夜之间,30万齐军死的死,逃的逃。善技击的齐军,曾经围魏救韩,围魏救赵,强势掀翻超强霸主魏国,击败让天下人恐惧的魏武卒,震慑天下,而今腐朽枯木,无需催折,惊弓之鸟般鸟作兽散了。随后秦军兵临齐国都城临淄,齐国君臣旋即降秦,齐王建被囚于共城,后饿死于城内,“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
展开剩余95%看历史你不得不时常感叹,
时间就是一方神药,让弱小变强大,让强大转弱小,分秒之间大家都在变化,量变积聚。
你要是打盹装睡,就吃了泄药,越活越不行;你要是奋发有为,目标坚定,步步拾阶而上,恭喜你,时间给了你补药。
时间转换强弱,人类本性的利益争夺就成了催生送死的按钮,只要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就有利益之争
,就有厚此薄彼,会有怨气横生,会有横刀夺爱,战争四起,强者存,弱者亡,优胜劣汰,推动社会自我进化。大多数强转弱时,弱者越弱,关键是正义和善良逐渐远去和缺位,
腐朽和荒诞当道,在无力改变或者改变困难的情况下,只能生死循环,任其堕落而后重生,阴阳万物,起起灭灭,生死之道也。
历史不是用来记念的,记再多也没用,历史是为了后人反思,穿越古今,照亮未来。历史留给我们的思考是齐国亡国的原因是什么?在秦军进攻齐国时,齐国国库充盈,齐国据天下鱼盐之利,商旅发达国人富庶,不是败于国穷,而是败于长期偏安一隅。最古老的一部兵书《司马法》,其开篇《仁本第一》的几句话实质揭示了齐国灭亡的根因:“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齐国安享太平日子太久了,齐国复国后,最后两任君王齐襄王和齐王建总共61年,只有齐襄王田法章在位的18年打了所谓的三仗。齐襄王死后,田建即位,在位43年无战事。齐王建有着极为浓厚的恋母情结,在即位后前十六年里,一切军国大事都是母亲君王后定夺,君王后的主意很明确:恭谨事秦,疏远诸侯。即使君王后死了,这个国策依然植根齐国朝野。孱弱而无定见的田建,加上善于弄权揣摩上意的大奸后胜操弄庙堂,劣币驱逐良币,齐国在事实上已经没有了扭转这种国策的健康力量。当政庙堂笃信“事秦安齐”国策后,对一切抗争振兴的声音皆视而不见。齐王建在位的43年,眼见中原硝烟四起,但齐国却独享了43年无战事的太平。
不奋发,无作为,不备战,你很难理解富庶的齐国怎么会如此治国理政。齐人长期安乐,斗志弥散,雄武民气消失殆尽,终致齐人无恋战之心,秦军开战,齐迅速亡国。
从公元前230年秦国首灭韩国,历经10年,公元前221年最后灭掉齐国,华夏终于又一统,时值秦王政二十六年,嬴政39岁。
回望历史,人类邦国间的弱肉强食从来就没消失过,曾经的强盗穿上西装也改不了掠夺强取的本性,华夏复兴和崛起,不能忘记老祖宗讲的那句话,“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68.偏安亡齐:苟延残喘,残赵残燕终被灭;恭谨事秦,偏安一隅国必亡;烈烈雄心,秦王天下华夏统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曾经的战国七雄,韩赵燕魏楚已被秦国化入秦土,想当年秦献公接手的秦国是战国最弱的诸侯,但血气之勇,震撼人心。公元前385年秦献公即位,两年后秦国把都城从西部老根之地雍城,东迁栎阳,距压迫自己的老对手魏国河东之地仅百里之遥。秦献公血拼魏国,想夺回河西,攻取河东,以战养战,但是国力衰弱,无法支撑他的雄图伟略,秦献公死后,公元前361年儿子秦孝公即位,开启秦国变法图强序幕。秦孝公以“求贤天下,共享王土”的求贤令,吸引法家士子卫鞅入秦,君臣肝胆相照,千古难遇,20年成功变法,把愚昧落后的秦国一举带入战国强国之列。公元前340年卫鞅率领秦军一举收复河西失地,东出崤山,复现秦穆公霸业版图,被压在秦国身上的魏国这块巨石终于掀翻了,从魏文侯三十三年(公元前413年)吴起率领魏军在西河战场战胜秦军,冲破秦军西河防线算起,这块石头压迫秦国长达近80年之久。
此后卸掉包袱的秦国坚持商君的法家治国,虽然秦惠王手段卑劣的车裂了商鞅,但赢氏子孙始终谨遵祖训,从未偏离法家治国的航道。即使在吕不韦摄政主政期间,呕心沥血写出一部千古之作《吕氏春秋》,借此造势天下,想温和改良商君法制,加以王道礼治的德政,也被秦王嬴政拒绝了,甚至被扫地出门,最终不得信任之下饮毒酒自杀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治护航的秦国,奖农耕赏功战,把松散的手指捏成了拳头,拳打天下,一一把周天子的诸侯国并入秦土,最后连周天子小小的洛阳也化入颍川郡。放眼望,而今只剩齐国了(卫国因特殊原因存在),秦王嬴政收回了漫游的思绪,天下即将一统,但东南西北都有待扫尾之战。细细想来,东面齐国待灭。齐国眼看五国皆灭,警觉起来后,起兵三十余万已进驻西界巨野泽;西面陇西匈奴一部大举西迁,联结西海西羌诸部族,近年来频繁劫掠陇西牧民,目下有联兵攻占陇西而后瓜分陇西之图谋;北面残赵代王赵嘉再度联结已经逃亡辽东的残燕燕王喜残部,与匈奴、东胡及林胡残部合纵联兵,欲图吞灭云中、九原两支秦军,彻底占据与燕北地带相连的阴山草原,图谋建立北赵、北燕两国;南面王翦蒙武统率的三十万大军已经开始了平越之战,任嚣进击瓯越、屠雎进击闽越、赵佗建灵渠翻越五岭平定南越,河内河外几郡陆续征发数十万民力南下。统一之前,各方军事部署还得会商一次,秦王嬴政决定召集一次一统天下的重要朝会,除了老将军王翦和蒙武镇守南国不用归来,其他驻守九原的上将军蒙恬,镇守蓟城的大将王贲快马奔波数千里还回咸阳,连同杨端和、辛胜、冯劫、冯去疾等一干新锐大将,灭国大战的功勋大将纷纷到齐。其他例行参会的丞相王绾、长史李斯、国尉尉缭、上卿顿弱、上卿姚贾、长史丞蒙毅也悉数到齐,君臣会商如何安定天下。
秦王嬴政首抛议题:匈奴觊觎,燕赵躁动,齐国备战,当此之时,能否尽速平定陇西、燕赵,并同时攻灭齐国,一举底定天下?上将军蒙恬当仁不让的首先发话,蒙恬建议三面同时开打,向西往陇西派铁骑三万,反击西羌匈奴;向北往残燕残赵派兵十五万,一举平定燕赵残部;九原云中,留守五万人马,配以大型连弩千具,足以防御阴山匈奴;所余二十余万攻灭齐国。武将纷纷赞同,文臣更无意见,但将军王贲抛出自己领军10万当可灭掉残燕残赵,不需15万秦军。国尉尉缭则认为三面出击,当有侧重,西部北部,非外患,即顽敌,故须霹雳痛击。齐国一面,则当大兵压境,徐徐缓图,若操持得当,齐国或可不战而下。李斯也补充道,齐国君弱臣荒,40年来无战,数十年不修兵备,如今五国已灭,齐国方有边地驻军之举,未必上下同心。若能以顿弱上卿入齐周旋,再加二十余万大兵压境,齐国很可能不战而降。秦王嬴政见大家意见基本一致,也甚觉合理,于是决定点兵派将:上将军蒙恬总率二十三万大军压齐,月后开兵东进;将军王贲率十万兵马灭残赵代地和残燕辽东,斩草除根!陇西反击匈奴西羌,秦王选将有些犹豫,尉缭直言启用将军李信,李氏一族,根在陇西。李信为秦军四大主将时,陇西李氏引为荣耀。李信统兵灭楚,陇西李氏几乎举族男丁入军;李信战败,陇西李氏则深感蒙羞,尝思雪耻。今陇西遭匈奴西羌劫掠,李氏一族势必同心奋战,一雪前耻。就事而论,李信为将,两大利:其一,能于人民散居之地立定轴心大聚人心;其二,能于羌匈飞骑之前,大展李信铁骑奔袭战之长。秦王嬴政何尝不想起用李信,但碍于秦法下的败军之将,循例是要追究战败之责,不便自己提出,见国尉提出来,于情于理李信均该首选,于是顺水推舟,决定陇西反击李信为将,率八万铁骑,与翁仲将军合兵,痛击匈奴西羌,安定西部。其他云中九原防御北部匈奴的军事部署,秦王都一体交给上将军蒙恬处置,至此秦帝国最后一统华夏的兵力铺排部署落地!
在用兵方略确定之后,秦王想得更远,一统天下后如何治理天下。他想到了李斯,20年来,李斯《谏逐客书》、治郑国渠、襄助自己运筹庙堂而长策迭出,功不在上将军之下。秦王嬴政深夜亲赴李斯府邸,一是示谢,最重要的是再次大礼相请,拜李斯为廷尉。秦为法治之国,在秦国,丞相、上将军之外,廷尉便是首座重臣。嬴政坦言秦国要真正地一天下而治,是成是败,便在能否以法度立起华夏文明!唯其如此,大秦立法,舍李斯其谁也!李斯感动万分,挺身长跪,复扑地重重一叩,君臣二人再携手,从夺天下转为治天下,李斯在后来统一文字,郡县制等诸多制度设计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这是后话。李斯转任廷尉后,蒙毅接任长史的位置,可惜上将军蒙恬和兄弟蒙毅在始皇帝死后,过于朴实无心机,不但未能拯救到摇摇欲坠的秦帝国,还被赵高陷害身死狱中,这也是不忍卒读的后话。
回到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让该死的腐朽死去,让伟大的重生伟大。东西南北,秦帝国建立的华夏大地不断的同时延伸,血脉侵染,骨架重生。此时的齐国,再也不能无视亡国危机了,想不听不看也不行,被灭五国逃亡的世族纷纷涌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这些逃亡的世族聚合起来,纷纷请愿齐王田建,愿意出钱出力,共同抵御秦国的到来。此时的齐王田建,在丞相后胜操持之下,已是外无良将,内无良臣,种因得果,还得从齐湣王差点灭国说起。
五十多年前,燕军破齐,七十余城被燕军占领,仅剩即墨、莒城两座孤城。愤怒的流亡难民在莒城郊野乱刃剐杀了死也不肯认下失国之罪的齐湣王,没有了国君,残存聚结的齐国军民成了没有旗帜的乌合之众。那时,后胜是太史敫府的一个少年官仆,以料理书房为主,间或侍奉太史敫起居。有一日发生了一件后来改变了所有相关者命运的事件,后胜和太史缴的女儿史君(君是这位少女的名字,其父亲太史敫,太史为官职,敫为本名),他们赶着牛车拉水回来灌园时,发现了在庭院花木从中蜷缩着呼呼大睡的一位脏污不堪的少年,兵荒马乱死逃亡在路上是常事,心地善良的史君收留了这位少年。六年后田单在即墨将要反攻燕军的前夜,莒城令貂勃搜寻齐国储君终于有了结果,史君收留的那位逃难少年,就是隐姓埋名的王子田法章,莒城立即立起了王室旗号。这个田法章一立为齐王,第一件事便是娶少女史君为妻,少女史君成了君王后,她的父亲太史敫笃信礼法,认为这件婚事不合明媒大礼,与苟合无异,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于是终生不再见这个女儿。后来在田单的率领下,齐国复国了,君王后也离开了莒城,但走的时候特意向父亲要走了太史敫书房的小仆人后胜,自此,后胜跟着君王后走进了临淄王城,开始了步幅越来越大的仕途生涯。田法章(齐襄王)在位的十八年,田单与貂勃一直是齐国两大栋梁,而领政丞相则几乎一直是田单。在这十八年中,后胜在君王后的举荐下,一步一步地升迁着。齐襄王死时,后胜已经是爵同中大夫的职掌邦交的“诸侯主客”了。
后来,齐王建继位,后胜更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地踏上了权臣之路。后胜掌权的秘密,在于君王后与齐王建的特异的母子关系。田建是君王后与田法章所生下的唯一一个王子。君王后有学问,有主见,礼仪法度事事不越矩,在齐国大获贤名。以至于后世成书的《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也有“君王后贤”的四字史评。太史公的这一评判,依据是这个君王后对冷落蔑视自己的父亲太史敫始终保持着应有的孝道,却完全抛开了君王后的政道作为,显然失之偏颇。就政道作为而言,齐国末期的命运与这个君王后有着最直接的关联。第一关联是君王后的特异干政。君王后爱子心切,呵护过甚,久而久之,田建长到了加冠之年,又做了齐王,还是没有自己的决断能力,对做了太后的母亲依恋至深而言听计从。史料记载中有两件影响很大的事件,一是秦赵长平大战,赵国十万火急的找齐国借粮,在朝会上,周子对齐王建说出了那番传之千古的邦交佳话:“赵之于齐楚,屏障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必患及齐楚!不务此等大义,而徒然爱之粟米,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建认为言之有理,同意了赵国请求。那想实际执掌邦交的后胜大大不以为然,半夜找到君王后,建议王后审慎权衡,不要大义空言而与强秦为敌,齐国何安?君王后听罢,一句话没说立即赶到了齐王寝宫。次日清晨,齐王建立即收回了成命。第二件事是君王后力保了后胜为齐国丞相,齐王建即位的第十六年,君王后死了,死前田建请示母亲安国大计,君王后叮嘱一是远离中原泥潭,与秦国相安无事;二是后胜深谙安齐之道。从那年开始,后胜做了齐国二十七年有史以来权力最大的丞相。
大奸大恶之人总是屡屡成功上位,关键是用心在揣摩上意,对上恭谦顺从,垂首帖耳,让用的人放心;这还不够,对上还要处处关心送温暖,投其所好,让用的人舒心。用心不对事,在位不谋国,回看历史,甚至周遭当下,都会有这种人的身影,因为踏实和努力太漫长了,走“关系”就成了捷径,只要人多成众的地方,就必然存在,就看管理者能力的高下了,一旦被裹挟,这个团队就完蛋了。齐王建舒服的享受着后胜献的殷勤,举凡养生享乐之所需更是应有尽有,著名方士、丹药仙药、少男少女、名马名犬、弄臣博戏、歌舞乐手等蔚为大观。40年无战事的齐国,就这么超然、安然的涉身世外,已经忘却了战争,一不变法,二不备战,不强国强军,哪来能臣良将,一潭死水,只会腐臭。
有时弱者越弱,关键是正义和善良逐渐远去和缺位,腐朽和荒诞当道,在无力改变或者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只能生死循环,任其堕落而后重生,阴阳万物,起起灭灭,生死之道也。
后胜本想安然的享受着类似摄政的丞相权力,人算不如天算,后胜没有料到秦国竟能在短短七八年间秋风扫落叶般灭了五大战国。五国没有了,后胜周旋天下齐国苟安的的余地没有了,秦国灭齐是迟早的事情,后胜为自己未来的生路谋划起来,他找到了秦国派到齐国的邦交大臣顿弱,即使秦王一张空口王书也让他激动不已,秦王书说“定齐之日,功臣持此书命,居北海之地,襄助齐国民治。秦王政二十五年夏”。以后胜的狡诈,理应看得出空口无凭,但是他没有选择,只能选择相信,甚至以狡诈阴毒的本性,反过来残害齐国暗助秦国,立功争表现谋活路。顿弱邦交需要的正是瓦解敌人,最好是迫降。
就在顿弱离间齐国君臣,蒙恬大兵压境齐国边界的时候,王贲率领的10万秦军已做好了向东灭残燕,向北灭残赵的准备。在秦军灭楚之战的两年里,驻防北燕的王贲与副将马兴备细商议,缜密地踏勘了蓟城通往辽东的所有路径,每隔三百余里选定一个山林秘密营地,一路总共选定了六处。历经两年余,这六处营地都已经修建成了坚固隐秘的仓廪。每个营地以三千精兵守护,再编配三千辆牛车、八千余民伕、百余名工匠。如此部署,形成的后援流程便是:每个营地都是兼具囤粮、运粮、补充修葺兵器的综合基地,各营分段运输,接力传递直至战场大军。王贲把十万秦军两分,5万轻装突前,5万重装带辎重拖后,目的就是一旦开战,轻骑三天可隐蔽攻击到燕国辽东的燕王喜所在的襄平,圈住敌人,一举消灭。王贲选定的进兵路径,是沿着辽东海滨地带兼程疾进,直抵辽水西岸,迅雷不及掩耳地逼近到襄平。此时千里之外的燕王喜在襄平已是困兽,连犹斗的勇气都没了。燕王姬喜逃入辽东五年来,开始两年征服辽东流散部族,重新立定燕国社稷,君臣颇感欣慰,时时感叹啥时候联合残赵赵嘉的代国,打回蓟城,光复燕国,哪成想后续几年秦国灭魏灭楚,气势磅礴,燕王喜君臣早就吓坏了,提着的那口气也泄了。燕王喜深知秦军一旦出动,燕军毫无还手之力,辽东苦寒之地,商旅稀疏,残燕携带来的存货已消耗殆尽,军中将士已食不果腹,更让人担忧的是士气低落,全无斗志。当燕王喜获知秦军即将飞驰辽东扫灭残燕时,老谋深算的燕王喜马上就开始了弃城北逃匈奴的准备。
为了激励5万多毫无战心的将士,燕王喜决定把几百人的王室嫔妃侍女悉数赏赐将士,将士尽管吃不饱,秀色可餐,一番激励和折腾还真管用,体力可能不咋地,但求战的精神总算回来了,如果不死战,女人肯定会被秦军抓走了。燕王喜暗自庆幸自己的英明决策,开始整体撤离襄平。逃离襄平的残燕队伍乱哄哄没走多远,就被王贲的五万秦军追上了,虎狼之师的漫天烟尘和整齐划一的气势,吓坏了残燕君臣。残燕的将士和护军在保命还是保女人的选择下,本能的放下武器,投降了,燕王喜与一班王族大臣被俘获,残喘五年,公元前222年残燕被灭。
稍事整顿,王贲率主力飞骑,立即千里回师灭代。赵国被灭后,逃亡的公子赵嘉和溃败赵军在代地立国。初立代国的头两年,无论军力民力如何单薄,代国君臣的复国雄心还是热情高涨的,然自从与燕国结盟,燕代合军四十余万惨败于秦军之后,代国气象每况愈下。赵国气数已尽开始不可遏制的在君臣内心滋长,民心涣散,士气低落,残赵陷入濒死前的委顿。更让赵嘉沮丧的是民心归附之心也离散了,秦国将赵燕旧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废除了燕赵法令中残余的春秋旧制,一步一步地推行着全新的秦国律法。农耕、百工、商市均已大体恢复,饥民也大大减少。驻防邯郸与蓟城的秦军,除了严密监控老世族外,不杀戮庶民,更不无端扰民。种种治情之下,原本追随王室残部逃来代地的民众,已经开始悄悄地回流故乡了。死水一潭的代地又静静的过了两三年,代王赵嘉无计可解的时候,传来了秦军王贲部已经攻克襄平,燕王喜被俘,秦军回师西来,准备灭代的消息。赵嘉反而心下一宽,看到了解脱,决一死战,但当初拥立赵嘉的元老大臣们却不愿一起陪葬,怒而发难,带着私兵围困住赵嘉,逼赵嘉下令举国北走阴山投奔匈奴。赵嘉断然回绝了元老们的威逼,铁骨铮言,夺人心魄:“百余年来,赵国南抗强秦,北击强胡,素以雄武强势之道立于天下!秦人纵为虎狼,终与赵人同为华夏子孙!今赵人纵然弱势,何能自叛华夏,宁为胡人鹰犬哉!”赵嘉的数十名黑衣卫士寡不敌众,幸得将军赵平率领一支马队赶到,杀死了攻杀代王卫士的世族弟子,缉拿了所有的作乱元老。“整肃代城!成军抗秦!”赵嘉一声令下,奄奄一息的代城一夜之间血流成河了。代城突兀地立起了一支狰狞的决死之军,一支在绝境中被仇恨燃烧出最后一簇光焰的赵军,全部代军九万一千三百四十三人,其中妇孺两万余人。待王贲率领的九万秦军赶到,对决一死战的残赵军队油然生出敬意。代王赵嘉从无军中历练经历,却愿以死战铭气节,足见赵人尚勇之气。我大秦唯有对等兵力胜之,方能彻底获得人心。于是两军交战,出现奇特的场景,赵军九万,三万骑兵居中,右边四万步卒,左边五颜六色的老弱妇幼;秦军只出兵了六万,左翼2万冲入阵中只是隔离赵军两万多的老弱妇孺,真正对面接战赵军的只有四万秦军。一开始秦军是且战且退,有些被动,伤亡较大,待隔离好老弱妇孺后两万秦军从赵军后背掩杀过来,赵军阵型立马冲乱,王贲率领中军飞骑数百人乱阵中直取代王赵嘉,一番激烈搏杀后,代王赵嘉被生擒。暮色时分,这场空前惨烈的大搏杀终于结束了,赵代军主力七万余人悉数战死;代城两万余老弱妇幼,在秦军守护下仍自杀过半,秦军将士战死三万余,存活者人人带伤。秦军不以多胜少,甚至有点“义战”的方式灭残赵,王贲不是学战场上滥施仁义的宋襄公,而是想用正道之法来拾获人心。太大的伤亡必然引来咸阳大臣间的非议,但秦王嬴政却高度肯定了王贲的用兵之道,特派新任长史蒙毅赶赴蓟城,示王书以抚慰:“王贲对代之战,一举廓清北中国,其功大焉!贲之战场处置,至为得当,大彰秦军战场正道,大显华夏一统大道,各军各将殊堪效法!秦王政二十五年秋。”秦王感念代王赵嘉有华夏大义,亦有赵人民心,指示王贲待赵嘉身体恢复,可代领代郡之地,至此,公元前222年,30多岁的大将王贲率领10万秦军东灭残燕,西取代地,驰骋千里,一举廓清北中国。
灭掉残燕残赵后,秦王嬴政立即把目光扫向了齐国,此时蒙恬率领20多万秦军已驻守巨野泽西面长达半年,压迫齐国边境,就等秦王一声令下。就在秦王刚刚拟定灭齐王书,九原传来紧急军报:匈奴单于大肆集结二十余万兵力于阴山南麓,欲图春季大举南下。嬴政召集李斯尉缭连夜商议,最终认为用将当用所长,不去冒不必要的风险,于是灭齐大将换为刚刚扫灭残燕残赵的王贲,抵御匈奴依然是驻守九原已近10年的上将军蒙恬。蒙毅立即赶赴蓟城宣示王命,秦王亲自赶赴巨野泽部署蒙恬军北上。蒙恬对朝会的决断丝毫没有感到意外,反倒是因为终可与匈奴大战一场而大为振作,齐国太弱,不堪一战,蒙恬欣然接受王命,率领20万秦军奔赴九原,同行的还有秦王托付给蒙恬军中历练的长子扶苏。自嫪毐引发太后赵姬乱宫后,秦王不立王后,虽然有数十名王妃,已经生下了二十余个王子,但却从来没有将任何一个王子交王室官署,依传统法度获得应有的立身待遇。也就是说,所有的王子都没有在太子傅官署就学,更没有涉及任何国事磨炼。虽然,目下的秦国没有太子傅这一实际就职大臣,然作为职司王族子弟就学的太子傅官署,还是照旧存在的。同样,秦王的所有王妃,也都没有交由王室官署登录名籍并确定爵位。而在任何一个邦国,国君的妻妾都是有法定爵位俸禄的,此前的秦国也不例外,这种看似公平挑战传统的做法,实际为权力继承的断裂埋下了隐患甚至祸根。蒙恬作为秦王嬴政少年的挚友,有些话也不方便说,但秦王把弱冠之年的长子扶苏交给自己,本身已说明了秦王的心意,蒙恬也大感放心下来。
旬日之后,王贲率八万大军抵达燕齐边境。扎营当夜,王贲带着一个百人马队飞驰到了巨野泽秦军幕府。蒙恬向王贲备细交接了对齐战事与种种军务,留下三万步军,次日清晨率领二十万步骑混编大军隆隆北上了。王贲灭齐的秦军总计11万,三万步军继续留在巨野泽,另外8万秦军从燕南南下,在无人看防的情况下轻松渡过济水,大军在济水南岸的山塬地带构筑营垒,驻扎了下来。秦军驻地向东70里就是齐国都城临淄,齐国不设防,30万军队去了哪里?全都挤在巨野泽东岸,和原来蒙恬在西岸的秦军对峙而望。齐国君臣在临淄也乱成一锅粥,三股主流势力在战和降之间激烈地明争暗斗着。丞相后胜与历来奉行“和秦安齐”方略的田氏世族力量,一直在斡旋与蒙恬大军订立合约,以图最大限度地保存齐国社稷。诸多将军则与田氏王族中以孟尝君后裔田炐为轴心的抗秦派结合,主张防患于未然,立即进入举国抗秦,并在孟尝君旧日封地薛城聚结了一支五千人的门客义旅,声言效法赵人抗秦到底。流亡临淄的亡国世族群最是汹汹躁动,非但已经结成了六千人的抗秦义师,且不间断地汇聚王城广场请命,坚执请求齐王发回流民财货以助五国义师。亡国危机已迫在眉睫,齐国没有拿得定主意的人,齐王建心知大势已去,干脆来个鸵鸟政策,缩进后宫,不闻不问,就等某天秦军找上门来,破罐子破摔了。
30万齐军的统兵将领田垸眼看秦军调兵遣将,燕南压过来的秦军直接刀砍头顶,军情十万火急,可后方不闻不问,情急之下赶紧返回临淄请求王命,是死战还是后撤。就在这个档口,秦国邦交大臣上卿顿弱敏锐的发现了轻松击溃齐军的机会,及时密书知会秦军统帅王贲,若王贲能对巨野泽之齐军实施一场突袭战,一举击溃,而后大军进逼临淄城下,齐国必降。王贲原本就很有战场的大局观,审时度势,认为顿弱的建议非常有道理,旋即展开军事部署,三日后凌晨突袭齐军大营。兵分三路:三万步军由将军阎乐率领,从巨野泽东岸之南口突入齐营,入营后一万人冲杀,两万人立即摆开弓弩大阵齐射,掩护骑步冲杀;三万飞骑由裨将赵成率领,从巨野泽东岸北口突入,做冲杀齐军之主力;王贲自率三千飞骑,于西口策应各方,四更末刻,听中军号角开战!此夜一战,秦军大获成功。所有的秦军将士都没有料到,三十万齐军会如此恐慌溃逃,六万秦军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战至天明,30万齐军死的死,逃的逃,巨野泽东岸齐军丢下了粮草辎重兵器衣甲旗帜战马,死亡的齐军士兵尸体厚厚一层铺满了整个谷地。
善技击的齐军,曾经围魏救韩,围魏救赵,强势掀翻超强霸主魏国,击败让天下人恐惧的魏武卒,震慑天下,而今腐朽枯木,无需催折,惊弓之鸟般鸟作兽散了。看历史你不得不时常感叹,时间就是一方神奇疗药,看弱小变强大,看强大转弱小,分秒之间大家都在变化、积聚,你要是打盹装睡,就吃了泄药,越拉越不行;你要是奋发有为,目标坚定,步步拾阶而上,恭喜你,时间给了你补药。时间可以转换强弱,人类利益争夺的本性就成了生死的按钮,只要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就有利益之争,就有厚此薄彼,会有怨气横生,会有横刀夺爱,战争四起,强者存,弱者亡,优胜劣汰,推动社会自我进化。30万齐军在6万秦军面前就这样毫无颜面的一哄而散了,根本就不留给临淄等死的齐国君臣太多时间,王贲来不及感喟,立即下达军令:全军休整一日,次日兵分两路,进逼临淄西南两方,在城外郊野三里处大张声势驻扎。临淄大都,终于炸锅了,各国流亡世族结成的“义师”为了持续抗秦,混入城内准备争夺府库里的财务,和守城护军打成一团,齐军战败的消息让城内乱民公然的打砸抢,已无选择的丞相后胜匆忙入宫,拖出装睡的齐王田建,得到的是惊恐的答复,降秦!后胜的目的就是捞取在秦王面前“劝降齐王”的功绩,裹挟着齐王建献降秦王。混乱的王城在齐国丞相后胜的主降操作下,不战而破,最后一个被秦国灭掉的战国国家齐国,在历史长河的进程中也腐朽的死去了。华夏历经春秋的东周诸侯纷争,再到战国7雄变法图强,最后秦国一统天下。秦国作为坚定的变法者,加上国运昌盛连出明君,最终封王加冠,一王天下!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嬴政时年39岁。
历史留给我们的思考是齐国亡国的原因是什么?在秦军进攻齐国时,齐国国库充盈,齐国据天下鱼盐之利,商旅发达国人富庶,不是败于国穷,而是败于长期偏安一隅。最古老的一部兵书《司马法》,其开篇《仁本第一》的几句话实质揭示了齐国灭亡的根因:“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齐国安享太平日子太久了,齐国复国后,最后两任君王齐襄王和齐王建总共61年,齐襄王公元前283年-公元前265年在位,齐王建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21年在位。只有齐襄王田法章在位的18年打了所谓的三仗:第一仗田单主政初期的对狄族之战,规模很小;第二仗是公元前270年秦国穰侯攻齐,齐军大败,丢失刚(今山东宁阳东北地带)、寿(今山东东平西南地带)两地;第三仗是公元前265年,秦军攻赵,齐国应赵国请求而出兵救赵,迫使秦国退兵,救赵之战结束,齐襄王便死了。即位的田建有着极为浓厚的恋母情结,在即位后前十六年里,一切军国大事都是母亲君王后定夺,君王后的主意很明确:恭谨事秦,疏远诸侯。即使君王后死了,这个国策依然植根齐国朝野,孱弱而无定见的田建,加上善于弄权揣摩上意的大奸后胜操弄庙堂,劣币驱逐良币,齐国在事实上已经没有了扭转这种国策的健康力量。当政庙堂笃信“事秦安齐”国策后,对一切抗争振兴的声音皆视而不见,齐王建在位的43年,眼见中原硝烟四起,但齐国却独享了43年无战事的太平。不奋发,无作为,不备战,对富庶的齐国治国理政实在难以理解,齐人长期安乐,斗志弥散,雄武民气消失殆尽,秦军最后仅用6万人就轰散了齐人30多万军队,齐国旋即投降。历史不是用来记念的,记再多也没用,历史是为了后人反思,穿越古今,照亮未来。最古老的司马兵法放到现在也适用,人类邦国间的弱肉强食从来就没消失过,强盗穿上西装也改不了掠夺强取的本性,回到那句话,“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参考:
发布于:天津市